央广网北京7月22日消息(记者李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我国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日前在合肥闭幕。本届博览会上,多款高科技气象产品亮相,比如可用于风电场选址的激光虚拟测风塔,能驱散雾霾、化解冰雹的空气炮,应用于“苏超”等众多赛场的机动气象应急观测车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气象服务正在赋能新能源、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医疗康养等众多领域,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气象经济的产业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如何挖掘相关产业潜力,激活经济新动能?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
朱克力表示,气象经济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本质上是将气象资源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业生态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将原本具有不可抗力属性的天气因素转化为可量化计算的风险,甚至由此衍生以往不存在的消费场景。例如风电场选址时,通过激光测风塔结合AI模型,能够精准定位风力最稳定、气流干扰最少的区域;物流企业借助气象服务预测未来三小时的降雨情况,可及时调整配送范围,有效避免骑手空跑损耗等。
从产业发展趋势上看,朱克力表示AI技术能够通过海量气象数据探索规律,不仅可以显著提升预测准确率,还将推动气象服务从标准化产品线向定制化解决方案转型,比如文旅观光场景,在热气球、滑翔伞等空中游乐项目中,需掌握未来两小时的风力、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信息,精准的短时预报能有效提升旅游体验与安全保障水平。
当前气象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仍显不足,对此朱克力表示应精准把握公益属性与商业价值的平衡,放宽非敏感数据的使用权限,为相关企业创造低成本的数据获取条件。同时推进气象数据的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数据利用效率,通过试点气象数据交易所等方式,活跃市场生态,促进数据的高效流动与市场化交易。
配资平台安全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