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我们回顾历史,主要是为了照亮前行的道路。
快来头条关注@不负人生优雅,听我给你聊聊那些精彩绝伦的历史战争事儿。
开场白
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给苏联送的那些物资有多重要,现在网上大家看法很不一样。有的人觉得,那点援助根本不值一提,苏联那么强大,打败德国跟这些援助没啥关系。但也有人,包括俄罗斯的一些研究历史的专家,他们认为,要不是西方帮忙,苏联根本挡不住德国,可能连保卫国家的战争都赢不了。
大声嚷嚷可揭不开历史的真面目,来来来,咱们用数据和事实好好琢磨琢磨!
斯大林经历的艰难岁月
虽然英国和美国政府都提前告诉斯大林,德国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但当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的军队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行动时,苏联政府还是一点准备都没有——那时候斯大林正在莫斯科外头度假呢,红军也还没全面准备好打仗。最明显的就是,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根本就没想到1941年会打仗。
战争头六个月,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心情真是像坐过山车:一开始惊讶得不行,晕头转向,差点儿慌了神;但到了1941年底,莫斯科保卫战一打赢,他们又变得过于高兴了。
在那个41年冻得要命的冬天,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都觉得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情况糟糕透了,苏联政府的未来也是摇摇欲坠。德国一开始打得很顺手,把苏联那些最好的地儿都给占领了,苏联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怎么指挥调度,而是怎么继续生产东西。
苏联最发达的西部大片地区几乎都被德国给占了,要填补这么大的窟窿,得花好多时间和精力,代价可不小。说起来,1941年苏联的军工生产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11月,工业总产量比起6月来,直接掉了差不多一半。
英美那边的供应根本填不上这么大的窟窿,可要是工业生产恢复不过来,红军长期打仗的装备可就要告急了。
就连斯大林,在1941年9月给丘吉尔的信里也说过:“现在情况非常糟糕,苏联要么会打败仗,要么就会变得太弱,很长时间都没法帮盟友了。”
苏联的宣传让人误以为,那些在战前或战时搬到乌拉尔山以东的众多工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恢复了生产,而且产量还比战前更高了。
但事实却是,到了1942年底,搬到乌拉尔的那455家工厂里,还有55家没能重新开工。苏联政府想让工厂大量生产军火,想着这样或许能让1942年3月的工业总产量回到1940年那时的水平。可话说回来,1940年苏联还是和平年代呢,那时的军工产量哪里能和战时比啊?
所以,战争结束后,不少人觉得,苏联红军在1941到1942年那个冬天反击得不太好,主要就是因为啥物资都缺。
那些在战争时期不得不搬家的工厂,全都碰到了燃料和原材料极度紧缺的大麻烦。这使得苏联的战时经济总是有明显的季节性起伏:特别是冬天那几个月,因为原料和燃料运输太难,生产量最多减少了12%。就算是到了夏天,因为原料和零配件供应时断时续,生产线经常莫名其妙地就停了,具体停了多少次,谁也说不清楚。
尽管苏联在战争爆发前十多年就采用了国家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但在怎么把原材料分到各个工厂,再运过去这事儿上,苏联还是碰到了不少难题。特别是当他们把一些产业从西边发达的地方搬到东边那些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和运输都不完善的地方后,这个问题就更加棘手了。
跟英国比起来,苏联在战争时候的经济特别自立,甚至它比美国还要能自给自足。战后有本书,是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头儿N·A·沃兹涅先斯基写的,叫《二战时苏联的经济》。书里说得很清楚,苏联战时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英美给的物资只占了一小部分,才4%呢。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英美给的援助东西少,作用也不大。但话说回来,租借和互助的那些物资,真的就能单凭数量多少来衡量它们的价值吗?再换句话说,评判这些物资对苏联红军打仗时的帮助大小,能按照英美军队的那一套标准来吗?
租借法案的前因后果
开战前夕,美国和苏联之间互不相让,敌意满满。1939年苏联和德国签了和约,没多久,1939到1940年那个冬天,苏联又去攻打芬兰,这两件事让美国老百姓对苏联的印象大打折扣。
当希特勒对苏联发起攻击时,大多数美国人都在旁边看热闹。特别是回想起苏联红军在芬兰表现不佳的事情后,美国老百姓大多希望德国人能快点打赢,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可以让英国身上的军事重担转移到德国人那边去。
1941年8月份,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苏联人民的勇敢抗战,没多久,苏联在美国被冻结的资产就解冻了。美国政府也因此松了口,允许苏联在美国买军事物资以外的东西。其实在苏德战争刚打响的头两周,就有小部分非军事货物从美国运到了苏联。
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让苏联在美国人心里的形象差点一落千丈:美国人大多觉得,一旦美日开打,苏联应该会站在美国这边,或者至少点头让美国用用他们在远东的军事基地。
可在美国人眼里,苏联对日本保持中立的行为真是奇怪又让人捉摸不透:“日本突然袭击我们,可它的老对手苏联却在一旁犹豫不决,不伸援手。”因此,美国大众普遍认为:“要是苏联在我们对抗日本时不站我们这边,那美国就有好几个理由停止对苏联的援助了。”
不过,莫斯科保卫战大获全胜,让局势来了个大反转。毕竟,在珍珠港事件后的几周里,这可是盟军那边少有的好消息——全靠苏联新派到美国的大使马克西姆·李维诺夫从中斡旋,让美国人渐渐相信,俄罗斯参加对日战争那是早晚的事,说不定很快就会成真了。
苏德战争开打没多久,罗斯福总统就急着下令,“赶紧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送大批救援物资过去”。可问题是,那时候所有的军事物资都分好了,要给美国、英国还有其他国家用;苏联急着要的武器装备,哪是说造就能造出来的。没办法,只能把原本要给英国的装备先给苏联应急——但最早也得等到9月份才能开始运过去。
苏联一开始是直接拿钱在美国买东西。但到了1941年9月11日,苏联的大使就跟美国商量起能不能赊账来。经过一番商量,他们达成了个协议,人们后来叫它《对俄国供应第一号议定书》,这个协议一直用到1942年6月。然后在11月4日,斯大林答应了罗斯福在信里提的条件,就是给苏联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过了3天,正好是“十月革命”纪念日那天,罗斯福就公布了他们之间的信件,还宣布苏联能拿到租借援助了。
跟美国人相比,英国人给苏联送作战物资那可快多了。主要是因为英国老早就进入战时状态,都两年多了,物资储备也挺足的。所以啊,在《第一号议定书》还没生效的时候,英国就已经给苏联运去了450架珍贵的战斗机,就是想让苏联人多扛一会儿。虽然英国的军事大佬们大都不看好苏联。
眼下,美英两国都同意支援苏联了,就剩下个难题:要是没有足够的船,咋能把这些急用的东西快点送到苏联朋友那儿呢?
再说了,美国一直到1941年底才参战,他们国内的生产能力啥时候能跟上战争那巨大的需求啊?
所以说,咱们得弄清楚的第一件事是,1942年那会儿,虽然美国的全年生产的东西比上一年多了3倍,但还是远远不够自己和盟友用的。大家常提起的美国工厂疯狂造坦克、飞机,还有像包饺子一样快速造航母、货轮的事儿,其实都发生在1943年以后了。
1942年那会儿,盟国最犯难的事儿就是船舶问题了,真是让人伤透了脑筋:一来是因为上半年德国潜艇把盟国好多货船都给击沉了;二来呢,那时候的船厂大都忙着造军舰,没剩多少力气造货船了。
由于运输、生产和供货上的重重麻烦,《对苏联供应议定书》的执行受到了很大影响,到了1942年3月,还有好多该运走的货物堆在美国没动。罗斯福总统了解这情况后,马上下了个特别指令,让苏联能先拿到分给它的那些货物。
到了4月份,运往苏联的东西突然变多了。可偏偏这时候,北极那边是白天特别长的极昼,所以去摩尔曼斯克的货船队,老是被附近的德国空军和海军一起攻击,结果损失非常大。
在1942年4月到6月期间,总共有84艘货船从美国港口出发。但结果呢,只有44艘顺利完成了任务,23艘半路上就被打沉了,剩下的那些没办法,只能在苏格兰卸了货。这样一来,苏联人就生气了,说英国人把他们该得的租借物资给偷走了。
说实话,到1942年6月底,《第一号议定书》到时间结束那会儿,英美两国倒是按照规矩给苏联送了东西。不过呢,他们光顾着说送啥,忘了琢磨咋运过去。结果呢,虽然说有八成的东西装上了船,但好多都卡在半路上没动。
经过双方一起努力,找到了两条更安全的运输新路径:一条是从波斯湾的港口出发,经过伊朗陆地(那时候叫波斯),还有一条是搭乘苏联的船只(这船是美国造的),横渡太平洋。
《第二号协议》从1942年7月1日开始实施,有效期为一年。为了让苏联满意,美国和英国答应在那一年里给苏联送去440万吨的东西。但因为运输能力不够,再加上德国海军和空军的猛烈攻击,在遭受了两次大损失后,1942年几乎没送成什么物资。一直到1943年初,给苏联的物资支援才又恢复正常了。(注4)
说起来,用金额来衡量援助的物资多少可能更直观。在苏联最艰难的1941年和1942年,美国给了他们大约2000万美元和13.76亿美元的货物和服务;而英国呢,这段时间内给的物资加起来值1.877亿英镑。
不过,光瞧瞧租借和互助的那些东西有多少,或者值多少钱,可没法完全讲明白它们对苏联有多关键。就拿橡胶和轴承这些重要玩意儿来说,它们让苏联的战争工业不至于因为缺这少那而大批停工。还有像高辛烷航空汽油、造飞机离不开的铝这些,也都是这样重要。
这些救援东西可真是帮了大忙了。
就像前面说的,要谈援助物资对苏联打仗时经济和卫国战争有多重要,不光得看物资有多少、值多少钱,还得知道这些战略物资在苏联生产或战争里头占了多大分量,这样咱们才能有个比较实在的理解和判断。
打仗前,苏联最头疼的就是航空汽油不够用,汽车用的汽油也紧张,特别是装甲大军需要的汽油更是严重不足——到了要打仗那会儿,航空汽油的量连需要的零头都不到,只有4%。
战争那会儿,美国靠着租借法案,给苏联送了569959吨高质量航空汽油,英国和加拿大也一起送了519711吨。不过呢,苏联的战斗机发动机不太挑,用辛烷值低点的汽油就行,所以他们就把这些进口汽油跟自家的混在一起用了。(注5)
苏联算战争时生产的东西时,把收到的各种援助也都加进去了。所以,从1941年7月到1945年9月,他们用的航空燃油里,有57.8%其实是进口的,这进口的量是他们自己生产量的1.4倍呢。
苏联在战时生产了很多汽油,但美国只给了242300吨汽油给汽车用,这仅仅是苏联总产量的2.8%。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苏联在申请援助时,需求搭配不太对劲——汽车要得多,汽油却只要了一点点。
聊起汽车,苏联在战争期间自己造了265600辆车,另外还从美国进口了409500辆,这些进口车占了苏联红军汽车总数的三成多,也就是32.8%(自己造的车占了五成八,还有九成一是战场上缴获的)。不过,美国来的那些车不仅能装更多东西,而且开起来也更棒。毫不夸张地说,就是靠着这些进口车,苏联红军才能在战争快结束时成功实现了摩托化(还得到了32200辆摩托车呢)。
美援里有个常被大家忽略但超级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铁轨、火车头和车厢。战前,苏联的铁路就已经忙得不行,战争一来,钢铁和生产设备全拿去造武器了。要不是有这些援助,苏联的铁路早就瘫痪了。
美国给苏联送了621930吨的重型铁轨,这数量是苏联战时自己产的重轨的83.3%。除此之外,美国还给了苏联1900辆蒸汽机车、66辆柴油机车和11075节车厢,这样一来,苏联的铁路系统就没垮掉。
打仗那会儿,盟国给苏联送去了317900吨火药和炸药,差不多占了苏联自己生产的一半多,有53%呢;还给了387600吨铜材料,这个更厉害,占了苏联产量的82.5%。
此外,为了解决苏联铜资源短缺的问题,美国慷慨援助了许多通讯装备:包括长达155万多公里的战地电话线,3400多公里的海底电缆和1700多公里的水下电缆;还有3万5千多台无线电发射机,5千8百多台无线电接收装置,以及3百多部雷达设备。
铝材跟铜材挺像的,都是航空业和坦克发动机不可或缺的材料。苏联在战争期间从西方国家得到了328100吨铝,靠着这些铝,他们制造的军用飞机数量比德国还多出1.4倍。而德国呢,在1941年到1944年这段时间里,总共才得到了1704000吨铝。
说到坦克和战机,美国给了705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英国跟加拿大合起来给了5480辆。至于飞机,西方国家总共援助了18865架,其中能打仗的战机有大约17000架,这些数量分别占到了苏联自己生产总量的12%和15%。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援助物品是汽车轮胎跟橡胶,总共有3606000个轮胎,还有103500吨的天然橡胶。
说到吃的,美国给苏联送了61万吨糖,差不多是苏联自己产的4成多;还有66.4万吨肉罐头,比苏联全部产的还要多8%,并且这些罐头还占了苏联打仗时肉类产量的近18%。这些吃的对苏联红军和老百姓来说,可真是帮了大忙了。
要说对苏联帮助大的,除了装备外,恐怕就是那些高级的机床了。美国在战争期间给了他们38100台金属切割机床,英国则提供了6500台机床加上104台冲压机;这些玩意儿加起来,大概值6亿美元。
说白了,西方给苏联的物资帮忙,数量上看不算多,但真挺值钱的,作用也不小。不过挺逗的是,这些物资大批到苏联手里,都已经是1942年底到1943年了。而在苏联最难的1941年6月到1942年6月这段时间,因为好多原因,那些物资其实没像西方很多人说的那样帮上大忙。
从1943年起,大批物资终于能够顺利送到苏联,这让苏联的军工企业可以把国内不多的工业物资和材料都用来制造武器。经过两年战争的锻炼,再加上现在有了足够的武器装备,苏联红军成为了二战中最让人害怕的陆军力量。
美国送来的很多援助东西都是不要钱的,罗斯福觉得,苏联人民已经用他们的生命,付出了非常大的牺牲。
注1:本文里苏联战时生产的大部分数据,是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N·A·沃兹涅先斯基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的经济状况》这本书里来的。这本书是苏联官方讲战时经济的重要作品,里面的数据到底准不准,有没有什么偏向,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自己判断。
注2:英国派在莫斯科的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跟斯大林聊过天。在这次聊天里,斯大林提到了莫斯科有可能会被攻陷,苏军也许得退到伏尔加河的东边去。
注3:这本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的经济状况》里有这些数据,不过得提一下,苏联的官方历史有个问题,那就是常常会为了宣传效果而改动历史事实。
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写的有关内容:冰海上的生死较量——“PQ—17”船队的悲壮故事。
注5:这个数字既有零又有整,其实是因为美国用的重量单位是美吨,一美吨等于2000磅,大概就是907公斤。
亲们,写故事真的挺辛苦的,要是你们觉得这个故事还不错,帮忙转发一下,再点个赞呗!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配资平台安全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